山东省茌平县人。1937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时期,曾任“山东省博平抗日自卫队分队长”、八路军先遣纵队第五大队副大队长、八路军115师华山工作团大队长、鲁西军区运东大队政委、冀鲁豫第一军分区六团和二团政委。解放战争时期,历任冀鲁豫第一军分区第十一团团长、政委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7军51师153团政委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中央地方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兼部机关党委书记、中央轻工业部办公厅主任、昆明工学院党委书记、昆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、云南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、天津市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。
1981年至1983年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委书记。
河北省安国市人。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,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天津解放后,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、市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,中共塘沽区委第一书记,中共天津市委常委、秘书长、天津市副市长兼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。“文革”中受到迫害,1973年恢复工作后,历任天津市科技局革委会副主任、市口岸办公室主任兼建港指挥部副指挥、市革委会秘书长、市委工交政治部主任、市高教委员会主任、市政协副主席、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、市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,第五、六届全国人大代表。
1979年至1981年兼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委书记。
河北省唐县人。1929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1937年任河北省唐县县委书记,1941年在河北省建屏县、灵寿县任县长,1943年任晋察冀边区第四公署专员、第十一公署专员、地委常委,1947年起任石家庄市建设局局长、市政府秘书长等职。新中国成立后,先后任石家庄市副市长、市长、河北省建工局局长、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、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二书记、南开大学副校长、党委书记,1979年任教育部副部长。第六、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1977年1978年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委书记。
河北省满城县人。1932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。建国前,历任抗大政治教员、东北革命根据地教育厅副厅长、文教厅厅长、东北高教处处长兼东北局教育处处长等职。新中国成立后,曾任高教部办公厅副主任、工业教育司副司长等职。
1966年、1973年至1977年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委书记。
山东省乐陵县人。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乐陵县委书记、津南特委特派员。1937年春到延安,担任中央文书科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,冀中区党委组织部长。建国后,任中央组织部秘书处处长、国务院人事处办公厅主任、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、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等职。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、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1957年至1963年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委书记。
河北省霸县人。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,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,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抗日战争时期,曾任晋绥第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。解放战争时期,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宣传部长、西满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西满日报社社长、中共嫩江省宣传部长兼省军区宣传部长、民主学院院长、军调处中共少校参谋,哈尔滨市教育局局长、松江省教育厅厅长等职。新中国成立后,曾任中央高教部工业教育司、中等教育司司长等职。天津市第六、七届政协副主席。
1956年至1957年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委书记,1963年至1965年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党委代理书记,1978年至1982年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校长。
著名物理学家,力学家、教育家、国家一级教授。
湖北省安陆县人。1930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,193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,1935年获美国爱阿华大学工程博士学位。张国藩长期从事教育工作。1935年回国后,先后在北洋大学、西北工学院、沪江大学、岭南大学任教,曾任北洋大学物理系主任兼航空系主任、西北工学院航空系主任,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教务长、副校长。教过的课程有:理论力学、光学、流体力学、空气动力学、飞行力学、振动力学等。
张国藩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:一是对分子物理学与原子物理学的研究;一是三十年代探索湍流理论的研究。早在1930年由他提出的流体和固体的状态方程式以及1936年发表的《从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求原子半径》、《从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求分子半径》两篇论文均在国际该科技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张国藩1950年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长,1956年任天津市副市长,天津市第四届政协副主席,第一、二、三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曾任民盟中央常委、民盟天津市委员会主任委员。
1957年至1966年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校长。
河北省丰润县人。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3年至1937年,主要从事工人运动。抗日时期,组织冀东武装起义并直接领导发动开滦煤矿工人起义。解放战争时期,曾担任晋察冀中央局秘书长,冀东区党委书记,冀东军区政委等职。解放后,历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兼市长、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政委、东北局书记处书记、北京市委第一书记、市长。
中共九届、十届、十一届中央委员,中共十届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,第四、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。1982年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。
1952年至1957年任天津市市长兼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校长。
中国著名教育家、电机专家。河北滦县人。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,192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。1932年起历任北洋工学院电机学系教授、北洋大学教务长、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副校长等职。刘锡瑛终身献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,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。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,天津市委主任委员,天津市第一至四届政协副主席,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1949年至1951年任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;
1951年至1952年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校务委员会主席。
山东菏泽人。著名的水利专家,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。1918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,1925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工程硕士学位。抗战期间,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、秘书长、总工程师,1950年至1979年任国家水利水电部副部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。张含英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,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,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历任第一、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五、六届全国政协常委。
1948年至1949年任北洋大学校长。
天津市人。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,1906年因品学兼优被保送美国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,获法学博士学位。1911年,清宣统皇帝因其优异表现赏给其法政科进士。1921年至1925年,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秘书长、财政部次长。
1947年至1948年代理北洋大学校长。
浙江嘉兴人。1912年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,1915年学成毕业。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、秘书长,理学院院长等职务。解放后,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、复旦理工学院院长、青岛工学院院长,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委员、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委员。1958年5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46年至1947年代理北洋大学校长。
浙江天台人。原名陈宏勋。1919年参加“五四”爱国运动,遭逮捕后被校长保释出狱,改名荩民,立志忠诚于人民。1925年毕业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,获理学硕士学位。回国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教授、浙江英士大学教授兼教务长、北洋工学院院长、北洋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,撰写了大量数学专著、教材。
1943年至1946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。
江苏吴县人。中国汽车和内燃机专家、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奠基人之一,国家一级教授。1925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,获硕士学位。曾任永利集团304am官方入口教务长、河北工学院院长,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。全国第三至六届人大代表,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,民进中央常委。
1943年至1946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。
福建永定人。1919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机械工程专业,后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,获硕士学位。1932年起历任南京政府秘书长、财政局长、连云港市市长,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,国民政府中央海外部副部长。在美期间,创办《华美通讯社》、《华美日报》,1953年入联合国秘书处任中文组主任。
1939年至1944年任西北工学院院长。
字耕砚,河北省昌黎人。1917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。1919年升入土木工程学门(正科),1923年以学业成绩第一名毕业,获工学士学位,并被选为中国斐陶斐荣誉学会会员。同年,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,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,1926年获博士学位。
1927年应邀回母校任教。1932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代理院长,1934年任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。任职期间,秉承“实事求是”校训,严谨治校;兴建新的教学楼、实验室;创办了水利工程、电机工程、航空工程等新的学系和专业;倡导科学研究,开办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和工科研究所,并开始招收研究生;1937年春拟具的《国立北洋大学筹备缘起及分期完成计划》既宏伟又具体,其为北洋大学的恢复不遗余力。抗战期间,率北洋师生西迁,先后执掌西北联大、西北工学院,创办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、贵州农工学院、国立北洋工学院西京分院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6年春率师生返津复校,担任国立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至1948年。
浙江德清人。现代采矿学家、教育家。14岁考入南洋公学,后就读北洋大学,1907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采矿专业,获硕士学位,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会计专业,再获硕士学位。
1930年至1932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。
字唐臣,江苏镇江人。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,考取清华官费赴美留学,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,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。1926年应校长刘仙洲之邀,到北洋大学任教,主讲桥梁力学、结构工程等课程。1928年12月至1930年7月,出任北洋工学院院长。
1929年3月31日,北洋大学主教学大楼突遭火灾,损失甚巨,其竭尽全力筹募工款,亲往南京教育部争取“中比庚款”,重建校舍。为解决学校经费困难,主持翻印教科书,既节约了成本又满足教科书及时更新的需要。
1933年起主持建造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与铁路两用大桥,钱塘江大桥。建成之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,为避免大桥沦于敌寇之手,茅以升亲自炸毁该桥。抗战胜利后,1946年至1948年,茅以升再次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,因受命主持修复大桥而未到校任职。
河北完县人。机械工程学家、教育家、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。191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,获“头等荣誉”毕业文凭。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开拓者,历任多所大学教授,长期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,对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作出了贡献。在教育上,倡导“工读协作制”的教育思想,自编我国工科大学第一套教科书,首先进行了我国机械工程名词的统一工作。
1924年至1928年任北洋大学校长。